【植物】北京的植物名片( 二 )


带着“北京”名头的树木之中 , 较为尴尬的是北京杨(Populus × beijingensis)——由钻天杨和加拿大杨杂交而成的种类 。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杨 , 本是被寄予了速生的厚望 , 经过实验 , 也确实令其在10余年就可长到20多米 , 但作为木材 , 北京杨无疑带有鱼腩之嫌 , 所谓临阵磨刀 , 快工出不了细活 。 而且经过在华北、西北和东北多处的实验 , 证明北京杨在土壤水肥较好的环境中 , 方可迅速生长 , 对于寒冷、贫瘠、盐碱的适应能力并不理想 , 因而如今即使名为“北京” , 在北京地区 , 北京杨反而并不常见 , 倒是它的亲本之一加拿大杨 , 栽培的更为广泛 。
此外的一些乔木灌木 , 诸如北京锦鸡儿、北京忍冬、北京小檗、北京槲栎 , 也都带着“北京”的名号 , 无奈的是 , 如今的北京街头 , 尚难以看见它们的身姿 , 倒是它们的外国亲属们在装点着北京街道——譬如原产于日本的日本小檗、紫叶小檗 。
以“北京”为名:花草篇
单纯就观赏性而言 , 以“北京”为名的植物中 , 也可以找出一两个值得说道的种类 , 北京假报春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。 北京假报春(Cortusa matthioli ssp. pekinensis)又名京报春 , 虽然 如今被划归到假报春的名下 , 成了假报春的亚种 , 但曾经也确有人认为 , 这植物该单独立为一个物种 , 于是才有了拉丁意义上的“北京假报春(Cortusa pekinensis)”的名头 。 尽管如今的植物志中 , 常把北京假报春称为河北假报春 , 而模式标本记载也是来自河北省 , 但毋庸置疑的是 , 这种花冠紫红色钟形的野花 , 只要带着pekinensis的拉丁名 , 就无法抹去和北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。
北京假报春生于树林边缘、溪流或者灌丛 , 尤其在树林与亚高山草甸的交界处 , 时常能够见到 。 假报春属和报春属同属于报春花科 , 因为雄蕊生于花冠筒的基部 , 因此被单独划分出来——但这并不影响假报春的形态为人所喜爱 , 也同样不影响这种生于山上的植物像很多种类的报春花一样 , 喜欢寒冷 , 为引种徒增困难 。 北京假报春在平原栽培 , 经常因为夜温过高导致死亡 , 因此要将这种带着“北京”名头的野花驯服 , 估计免不了园艺学家们狠狠下一番功夫 。
当然 , 更多名带“北京”的花草 , 是园艺学家们根本不甚关注的种类 , 比如北京堇菜(Viola pekinensis) 。 这种春季开花的小草本植物其实甚为常见 , 在京郊的低海拔山区 , 巫师白帽子一般的花朵 , 时常出没于林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。 只是北京的野生堇菜种类着实不少 , 多数踏青的游客并不能区分哪个才是所谓的北京堇菜 。 北京堇菜也是模式标本出自北京的种类 , 分布的范围却狭窄了许多 , 除了北京及河北省 , 只有陕西的太白山有所记载 。
还有些小草本以北京命名 , 它们因为或多或少具有些药用价值 , 因而间或为人所惦念 , 例如北京黄芩(Scutellaria pekinensis)、北京延胡索(Corydalis gamosepala)和北京元胡(Corydalis caudata) 。 北京黄芩号称模式标本采集自河北 , 拉丁名称也赫然带着pekinensis , 分布以华北为中心 , 可达陕西、浙江、吉林;作为黄芩属的一员 , 北京黄芩也可入药 , 药效与知名的中药黄芩相同 , 主清热解毒 。 而北京延胡索和北京元胡(又名小药八旦子) , 则都是紫堇属、实心延胡索组的植物 , 若是对于中医药略有关注 , 对延胡索的名头应有所耳闻 , 具有活血、利气、止痛之效 。 虽然拉丁名字并没带有北京字样 , 但这两种延胡索 , 模式同样都来自北京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