娱乐知识|太史公是谁,史记中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是谁


史记里面的太史公是谁 。 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 , 西汉人
太史公是谁? 司马光 , 他编纂的《资治通鉴》 。
司马迁为什么叫“太史公” 太史公自序的解读》
一、汉学的历史意义及地位:
汉代经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“通经致用” 。 或者说学术尚未脱离政治而独立 。 《太史公自序》:太史公乃论六家之要指曰:夫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德 , 此务为治者也 , 直所从言之异路 , 有省不省耳 。 ”六家之要指在“务为治者也” , 法天地 , 授四时 , 序君臣 , 列夫妇 。 六家纵有高下 , 但同是为现今政治服务的 。 “通经致用” , 就是理论用于实践 , 《史记·儒林传》:孝文时已有三博士官:1.诗博士:申培公、韩婴 。 2.书经博士:伏胜的弟子欧阳生 。 孝景时 , 又有三博士官:3.诗博士:辕固生 。 4.春秋博士:董仲舒及胡母生 。 因此 , 到景帝时 , 诗就有三家 , 而春秋也有两家 。 武帝建元五年春 , 置五经博士 , 就是增加礼经博士官及易经博士官 。 公孙弘建议 , 博士可收弟子 , 名额五十名 。 武帝以后 , 博士弟子的人数不断增加 , 这是汉朝的学术机构 。 汉武帝求贤良文学 , 董仲舒依《春秋》作“天人三策”:“?臣谨案《春秋》之文 , 求王道之端 , 得之于正 。 正次王 , 王次春 。 春者 , 天之所为也;正者 , 王之所为也 。 其意曰 , 上承天之所为 , 而下以正其所为 , 正王道之端云尔 。 ” , 阐述了儒家的政治理论 , 劝汉武帝行王道 。 学者逐渐摆脱了作为王室私人从属的地位 。 “经义决狱” , 直判当时一般民事案例 , 是政治实践 。 《史记·酷吏传》张汤权重一时 , 仍须求得懂《春秋》经义的儒生支持 。 从“封侯拜相”到公孙弘为相 , 到文治天下 , 经学至此确立了它的地位 。 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 , 确定了汉朝的政治纲领 。 总之 , 在汉代 , 学术为政治建立制度规范和寻找理论依据 , 起了首要的作用 。

二、崇文轻武——汉学的历史观:
1.“法先王”和“法后王”
至于“通经致用”的政治途径 , 我想 , 应是“法先王”和“法后王” 。 “法先王”和“法后王” 都需要对历史作一个评价和总结 。 学五经就表明是“法先王” , 应推崇唐、虞、周的文治精神 , 是文治盖过了武功 。 至于“法后王” , 当时一般的意见如贾谊《过秦论》 , 以为秦二世而亡 , 不可学而可鉴 , 根源在于“先诈力而后仁义”《六国年表》:“传曰:法后王 , 何也?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 。 ”一代有一代之学术 , 同样 , 《史记》的历史观也是崇文轻武 , 善善恶恶 , 贤贤贱不肖 。 《惠景间侯者年表》:“咸表始终 , 当世仁义成功之著也 。 ”算得上是一个直接正面肯定的例子 。 《秦本纪》引贾谊论 , 《太史公自序》引董生曰 , 说明《史记》的历史观 , 也代表了汉代学界和政界一般的成熟的看法 。
2.称孔子为素王
如果我们现在要为某先生写评传而学力不够 , 从而褒贬不当 , 必然会招致批评 。 也就是说 , 惟堂上能辨堂下之曲 , 历史学家首先必须是政治学家 , “神以藏往 , 智以知来” 历史学家必须能把握历史进程 , 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社会 , 对于一切事情都有是非善恶的标准 , 而又不得政治上的地位 , 只好进行纸上的批判 。 子曰:“春秋 , 天子之事” 。 反之 , 政治学家也必须是历史学家 。 素王 , 就是空王 , 大家承认孔子有才而不得其位 , 但认为只有他能为汉立法 。 这是对权威——圣人的信仰 。 此时汉学“通经致用”的成分远大于“托古改制”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