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出自哪里,行霹雳手段 怀菩萨心肠


为何“霹雳手段”胜过“菩萨心肠”?“用雷霆手段 , 显菩萨心肠”是湘军将领胡林翼在曾国藩的一次生日宴会上 , 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 。
曾国藩自从组建湘军以来 , 在平息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过程中 , 大开杀戒 , 人送外号“曾剃头” , 每当想起自己杀戮太重 , 经常责怪自己 。 胡林翼此时送上这句话 , 是劝曾国藩不必为此苦脑 , 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下 , 大清政权也岌岌可危 , 给对手施以仁慈 , 就是对自己残酷 , 甚至招致失败 。 曾国藩从这句话有所领悟 , 不再自责 。
“用雷霆手段 , 显菩萨心肠”说白了是一种治理或管理的方法措施 , 不是目的 , 对事不对人 。
唐太宗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事变” , 收拾了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 , 使太子的阴谋破产 。 在随李渊起兵反隋的过程中 , 李世民的功绩逐渐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, 引起李建成李元吉的妒忌 , 对李世民磨刀霍霍 , 十分不利 。 如果李世民不快刀斩乱麻 , 采取有力措施 , 后果不堪设想 。
在形势危急下 , 雷霆手段是有效措施 , 能使自己完成从所处的不利位置到有利位置的转变 。
康熙皇帝除鳌拜 , 掌握了大清的实权 , 平息三藩判乱 , 统一台湾 , 驱逐沙俄 , 讨伐葛尔丹 , 无不体现出运用“雷霆手段” , 方可显出“菩萨心肠” 。
“用雷霆手段 , 显菩萨心肠”也是一项原则 , 一味的施以仁慈 , 退让 , 会成为没原则 , “不见高山 , 显不出平地” , 让人没了敬畏之心 , 以为一切都是应该的 。 反过来讲 , 一味仁慈放纵 , 也不好 。 比如 , 对子女教育 , 不能娇生惯养 , 溺爱 , 有时会害了孩子 , “施好心不施好脸” , 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 , 爱在心里 , 该管必须严管 。
带领团队形同带兵作战 , 一个好的排头兵 , 知道纪律的重要性 , 该用雷霆手段也要用 , 方可做到令行禁止 , 步调一致 , 形成合力 。 同时 , 用雷霆手段 , 彰显公平 , 对错误者的放纵就是对正确者的漠视 。
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源自哪里比如 一个人 正在作恶 下无间地狱的大恶业
菩萨看到这种情况 如无其它方便办法 阻止 为了避免此众生 堕落无间地狱
可以用暴力手段阻止 甚至终止他的生命

菩萨发心随善 但是如果伤害了这个众生 或者杀了他 回头因果成熟也必须用命来偿还
但是即使最终要受恶果苦报 菩萨为了众生 也必须去做
“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”

当然 不是菩萨 最好别做这样的事
要不以后受了苦果 因没有纯粹的为众生付出的菩提心摄持 会怨天怨地 而后悔
所以 一般人 也别使用这方法
雷霆手段 , 菩萨心肠 。 是什么意思啊 ?雷霆手段是指铁手腕、铁血政策、高压政策、专政一类的东西;菩萨心肠是指仁慈善良宽容 。
原文是“用霹雳手段(与雷霆手段是同义词) , 显菩萨心肠” 。 佛教认为 , 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 , 威即是德 , 大威即是大德 , 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 , 霹雳手段即是菩萨心肠的表现 。 菩萨或为了调伏顽劣的众生 , 或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 , 有时应机示现金刚怒目之相 。
藏传佛教中 , 大威德布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 , 大威有伏恶之势 , 大德谓护善之功 , 故名大威德布畏金刚 。 可见佛法并非绝对禁杀 。 经载: 波斯慝王有一天禀告释尊:佛陀啊!我国中有大盗贼 , 我领兵讨伐, 把贼人杀死了, 犯了杀业 。 释尊回答:善哉善哉 , 你并没有做错 。

扩展资料
运用在家教方面 , 人们常说“给好心不给好脸” , 就是菩萨心肠+霹雳手段;治理国家方面 , 对违法乱纪分子严加惩处 , 使人民不去犯罪 , 也是使出霹雳手段 , 显出菩萨心肠 。

推荐阅读